第一眼:从规划中看到明天的中国

10月20日至23日,中共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阔步前进、决心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坐标——“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已经制定。展望未来五年和2035年,中国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子?中国风的现代化进程如何?无数人期待,全世界关注。目的就是“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高频词,出现了23次贯穿全会公报,是了解过去的中国、未来的中国的关键词。走过“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四五”时期,我们提前看风雨。从数百个待发展的产业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十四五”规划(规划)就像14块大石,共同构筑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计划,不变的主题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的梦想。正如全会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发展过程,需要不懈努力、不断奋斗。 “知道方向,遵守规则。”为了了解历史战略主动和战略主动,必须认清中国历史的定位和时代的前进方向。 ——历史地位明确。 “‘十五五’是主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力以赴的关键时期,在普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 识别外部环境。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时代,不确定性、不可预测因素增多。统筹规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立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目标,深刻认识国际国内形势。习近平书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四个认识”战略布局,调整国内国际大局……把握时代和趋势,认识风险和机遇,科学规划慢慢为未来五年铺平道路。 “高科学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是“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的战略支撑。全会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一个多月前的党外人民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坚决推动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 “十四五”期间,国家科技进步卡尔的实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水平大幅提高,已纳入“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我们要以创新技术引领工业革命,积极培育发展新生产力。”从宏观经济看,2024年研发总投入将突破3.6万亿元,国际高水平论文发表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已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一,研发人员总数位居全球第一。从细节看,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硕果累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支持y 技术现代化。加强基础技术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培养,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了科技创新引领新生产力发展的明确部署,朝着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2035、核心价值取向:“必须把造福人民作为核心价值取向,坚持保障和改善发展时代的民生”。这是一个依靠人民的发展规划。舆论有一股涓滴之流。近三个月前,311.3万网友提出建议……与五年前相比,“十五五”规划编制网上征求意见启动时间更早,收获了更多关乎国情民情的热点信息。智者将火聚成火炬。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座谈会,相互征求意见、凝聚共识,每一句话背后都体现出更加清晰的民主底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的事业,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尊重道的创造精神,汇聚全民智慧和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这也是为人民谋发展的大计。职业生涯的持续挣扎是显而易见的。回顾2020年,脱贫攻坚这一史无前例的历史工程如期完成。在那之后,设立五年过渡期,推动脱贫攻坚成果融合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使脱贫攻坚基础更加牢固、成果更加可持续。回到当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组织建立防止返贫常态化机制。着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把经常性帮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和实施之中,确保不出现大规模返贫现象。建立健全常态化援助政策体系,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提高援助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都是为了得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结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把造福人民的事情作为主要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家事也是国事。从推动高质量深入工作到完善物资发放体系,从办好让人民幸福的教育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多实实在在、实实在在的举措,成为这一蓝图民生最温暖的底色,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深层次价值观。 共产党的定位是“发展为了谁”。历史从这里开始。谋划美好未来,不畏时代风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个奇迹必将在这片神州大地上续写新的篇章。策划:杜尚泽彭军 作者:陈诗涵 发稿人:田兴洲 校对: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