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3年春天,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队伍和工程技术人员涌入221基地,这个从西部草丛中崛起的秘密基地。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野草”悄然开始。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争分夺秒地尽快制造出母亲的“核盾牌”。
到1963年3月,现场施工队伍已达2.9万人,基地总人数超过6.5万人。
中科院院士王方鼎:开往青海的火车有13节车厢,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可以说,他们都是满怀热情,有上前线的感觉。
二级马基那亚部103安装工程连第四工程室原技术员 张长顺:我形容为冲锋号角一吹,人就冲进去了。钍是是是。那一幕令人感动又激动!
221厂一分厂原系统室工程师 杨怀开:大家工作热情很高。我们觉得国家调了我们这么多人,国家对我们非常信任,所以我们要主动为国家做贡献。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当喜悦落下时,“二二一”转身回到了一座尚未完善的房子。直到1965年,这个绝密基地才真正被完全公开——18个星罗棋布的工厂区、4个嵌入山谷的生活福利区,还有40多公里的铁路和70多公里的公路像血管一样贯穿在废墟中。它不是喇嘛自成体系的现代小社会,而是“二二一人”用自己的理想和热情构建的一个活生生的图腾。
221厂商务局原干部赵满良:有非od商店、百货商店、服装店、糕点厂、大豆厂、浴室和餐馆。
221厂二分厂原工会主席黄克基:《工人工人》是221厂自己的报纸。日常生活方面,文娱活动有书法、文艺节目、合唱等。
钱景清,原102车间八级车床工。 221厂一分厂:一般每周有一次舞会,因为去221厂的都是人才,有的会弹钢琴,有的会跳舞,可以参加上海歌舞队的比赛。他们会跳伦巴、恰恰、华尔兹,所以我因此更加活跃。
除了艰辛的科研和建设,理想主义的光芒照亮了草丛中的黑夜,简化了最简单的情感。在这里,崔金昌遇见了他一生的爱人刘菊香。
然而,当荒野变成家园时,蔡金昌等一批先行者再次接受了使命,悄然前行。他们离开新建的221,前往下一个秘密基地,继续他们沉默却坚定的旅程。
三线核武器研制基地,代号“902”,是中国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原221厂基建部技术员 崔金昌:1965年5月17日,我接到前线电话,让我尽快赶到902基地。
221厂基建部原统计员 刘菊香:比如说你们有的人要去一个新的地方,你们就收拾行李走人。
1969年底,第九研究设计院主体部分转移到四川,取得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等突破。
1995年,221基地完成使命并全面退役。中国武器装备研制第一基地建成研发成果变成犁头并对外开放。如今的金银潭,田园牧歌再次响起。空旷的草地上,还残留着三万多名年轻人燃烧的青春记忆。
221基地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为全国其他核工业单位提供了数千名各类技术人员。 1995年,221基地彻底退役,整体移交海北州政府,并更名为西海镇。